瘢痕是各種創(chuàng)傷后所引起的組織外觀形態(tài)和病理學改變的統(tǒng)稱。各種子宮手術后(如剖宮產術、子宮肌瘤剔除術、子宮畸形矯治術、宮腔鏡電切術、子宮穿孔或破裂修補術、宮角妊娠切除術等),子宮不同部位可形成瘢痕,最常見的即是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。再次妊娠時,在子宮瘢痕部位胚胎著床、前置胎盤、胎盤植入等并發(fā)癥,和早中期終止妊娠的風險大大增加,同時子宮瘢痕也是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宮破裂的危險因素,嚴重影響孕產婦和圍生兒的健康及生命安全。如果瘢痕愈合不良還伴有憩室缺損存在,那風險就更大了。
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的時機
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再孕,建議間隔2~3年或至少間隔18個月以上再次妊娠。經腹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的瘢痕子宮,如果未損傷肌層,或是宮腔鏡黏膜下肌瘤切除,術后間隔6月;對于肌壁間肌瘤、未穿透宮壁者,術后避孕1~2年;如果穿透宮壁達宮腔,子宮肌層全層斷離者,間隔2~3年或最短18個月后再孕。
瘢痕子宮愈合程度的判斷
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愈合分為:(1)愈合良好(子宮切口處瘢痕與子宮肌層均勻一致)和 (2)愈合不良(切口主要由瘢痕組織構成,瘢痕子宮切口處肌層變薄或缺損)。子宮瘢痕缺損(PCSD)即子宮瘢痕憩室,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,有癥狀的患者表現為經期延長淋漓不凈、痛經、性交痛、慢性下腹隱痛、不孕等。
PCSD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:
經陰道三維彩超:三維彩超下可顯示宮腔下段黏膜層不完整,肌層不連續(xù),部分或全部缺失,可見一低回聲三角形或淚滴形等不同形狀液性暗區(qū)與宮腔相連,子宮肌層血流分布正常,可分辨距離子宮漿膜層2mm的厚度,測量出剩余肌層厚度,憩室的寬、深以及計算深度/剩余肌層厚度比值。檢測時機為月經周期的第6~8天,可排除子宮內膜增厚對剩余肌層測量的影響。陰道三維彩超價廉且無創(chuàng),準確率高,對早診斷和風險評估有較好的價值。
MRI:MRI檢查可見憩室處子宮肌層不連續(xù),肌層全部或部分缺如,用于診斷剩余肌層厚度及憩室3個不同方位的大小。檢查時機應在月經來潮前檢查,此時內膜相對較厚,更有利于瘢痕子宮的檢查。
宮腔鏡:曾被稱為診斷子宮瘢痕憩室的金標準。宮腔鏡下子宮峽部前壁可見切口瘢痕處凹陷,內可見暗紅色液體積聚,有較多的毛細血管分布其中,但宮腔鏡不能確定剩余肌層厚度。
PCSD分型:
有學者提出用超聲影像學將剖宮產切口憩室分為輕型、中型和重型。
輕型:子宮下段瘢痕處可見一圓形或橢圓形小囊性區(qū)(平均深度<3mm=,與宮腔相通,在歷次檢查時隱時現;
重型:憩室寬大,平均深度超過7mm,且歷次檢查均不消失;
介于二者之間為中型。
國外研究提出以憩室部位殘存肌層的厚度作為分型的標準:
殘存肌層小于臨近非憩室部位肌層厚度80%,或經陰道超聲顯示殘存肌層厚度<2.2mm,或超聲子宮造影顯示殘存肌層厚度≤2.5mm即為大憩室;
小于該值者為小憩室;
無殘存肌層則稱為完全缺陷。
美國試管嬰兒前什么情況下的PCSD需要治療
子宮瘢痕憩室對卵泡的發(fā)育和胚胎質量沒有影響,但因瘢痕缺損的形成導致不孕或月經周期延長的患者,也可能在試管嬰兒治療過程中,影響胚胎著床。PCSD沒有明確的手術指征。加拿大的一項前瞻性研究中發(fā)現子宮最薄肌層<2.3mm與子宮破裂相關。對于準備懷孕或試管嬰兒助孕的女性,建議通過影像學檢查評價再生育后子宮破裂的風險,憩室大子宮破裂風險大者,妊娠前需考慮行子宮瘢痕憩室手術矯形。